一、无损检测定义:在不破坏试件的前提下,以物理或化学方法为手段,借助现代技术和设备器材,对试件内部及表面的结构、性质、状态进行检查和测试方法。
二、无损检测目的:为探测、定义、测量和评定材料、零部件或结构中的异常,评价其性能、组织和完整性,测量其几何参数,最终对目标在特定应用下的适用性做出评价。无损检测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涉及到诸多学科与领域,是理论研究与实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三、无损检测作用
1) 保证产品质量
2)保障使用安全
对在用设备和部件进行检测,及时掌握设备健康状况,保障使用安全。
3)改进制造安装工艺
在产品工艺试验中,对工艺试样进行无损检验,并根据检测结果改进制造工艺,确定理想的制造工艺。
4) 降低生产成本
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适当环节正确进行无损检测,防止以后的工序浪费,减少返工,降低废品率,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四、国民经济建设中组成部分
涉及光学、电磁学、声学、热学、工程学、材料学等学科,在科学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各国高校科研机构非常重视无损检测的发展。在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的资助下,帝国理工大学、华威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巴斯大学、诺丁汉大学等六所大学牵头成立了国家级无损检测研究中心。在我国,无损检测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广泛分布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器学科、机械学科、控制学科、物理学和信息学科等一级学科,极大的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展和交叉融合。我国现有50多所大学和无损检测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专业,在电力、机械、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冶金、兵器、铁路、船舶等行业和科学院系统,有几十个科研单位开展无损检测的究和仪器开发,拥有一批专业研究人员和实验室,具有雄厚的无损检测技术和研发能力。
五、经济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安全保障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重大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日新月异,譬如百万千瓦超临界大型火电机组、三代核电反应堆、国家天然气长输管线和燃气管网、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大型煤液化装置、高速铁路、大飞机、航母和潜艇、神舟飞船及登月计划等相继投入建设。上述工程和设施设备的建设,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存在巨大的公共安全隐患,一日发生事故,后果极为严重。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大型油罐、飞机、火车、舰船、汽车、桥梁、大坝、楼房等设备和建筑物在投入使用后由于受到疲劳载荷和环境腐蚀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裂纹萌生和扩展及壁厚减薄等危险性缺陷,如不及时进行检测和修复,最终会导致承压设备爆炸、交通设备失事建筑物跨塌等灾难性事故,从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和对环境的巨大破坏。
六、无损检测应用特点
1) 具有非破坏性
检测时不会损害被检测对象的使用性能。
2)具有全面性
无损检测的非破坏性,支持对检测对象进行100%的全面检测,相对而言,破坏性检测只能进行抽样检测。
3)具有全程性
4)各种无损检测方法可综合应用